发酵床养猪技术中安全度夏措施有如下几点。
1监测垫料温度
要经常监测垫料温度,重点监测表层以下5 cm、20 cm和40 cm三层的温度。后二层是微生物菌中繁殖和活跃的地区,粪尿的分解主要是在这里完成的,应该有较高的温度,一般来说,20cm左右的温度应该达到40℃以上,40 cm左右应该达到50~60℃,而表层温度应控制在35℃以下。如果表层和中层温度过高,应该控制和调整该层垫料的湿度,降低湿度可以控制温度。建议不采用提高湿度降低温度的措施,因为过高的湿度常常导致发酵床的损坏。
通常发酵床垫料的*高温度段应该位于发酵床的中层偏下段,保育猪发酵床为向下20~30 cm处、育成猪发酵床为向下40~60 cm处。如果按照日常操作规程养护,高温段还是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则需更新发酵床垫料。
发酵床内温度持续降低,粪尿分解速度缓慢,垫料颜色逐渐加深,并且出现臭味,这是菌种活力降低、日常管理不到位、翻松不及时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死床现象的发生。
2调整垫料的湿度
调整发酵床不同深度的垫料水分含量,可以调整发酵床的产热。发酵床技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而分解粪便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热过程。我们知道,粪便的分解过程主要集中在发酵床向下20~40 cm)深度之中,我们可以将垫料深度划分成三部分:将向下30~50 cm的垫料水分调整到50%~60%左右,将向下10~30 cm的垫料水分调整为40%~50%左右,将表面向下10 cm的垫料水分控制在30%~40%左右,这样,由下至上形成一个递减的水分含量梯度,使得表层分解粪便缓慢,产热量减少,下层为粪便分解区,产生的热量在由下向上传递的过程中递减,这样,即创造了表层温度较低的适宜环境,又使得粪便得以正常分解。
要注意防止发酵床垫料过于干燥,垫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后,微生物的繁殖就会受阻或者停止。垫料过干,在猪奔跑时可见飞扬的尘土,此时应向发酵床喷洒好旺农发酵床菌种原液等活性营养剂稀释液或水分,以保持土著微生物菌群的活性。
发酵床垫料不能过于潮湿,合适的水分含量通常为40%~60%,因季节或空气湿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实践中应把握“手握成团、松后即散”的程度,即在检查垫料水分时,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湿,松后即散,可判断为40%~50%的水分;如果感觉有水但未流出,松后成团,抖动即散,可以判断为60%~65%;如果攥紧垫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
如果过湿,极易出现床面变硬现象,加大了翻床的频率和劳力,甚至抑制菌种活力。垫料过湿,可增加垫料翻耕次数,或及时补充新鲜干燥垫料,以便通过蒸发、稀释等手段降低水分含量。尤其要防止饮水系统漏水或雨水、冷凝水等进入发酵床,导致局部水分过高,垫料腐败,造成死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