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产网推荐:广西三宝之一——田七
田七,原名三七,因其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长有三片叶子,故得三七之名。田七之名则始于唐代。后有《百色厅志》说:“三七实出自田州(唐代州名),辖境百色、田阳、田东、德保),故俗名为田七。田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类属,起源于2.5亿年前第三纪的古热带山区。由于以处的地质情况的变化,田七作为一种残于植物,幸存于广西、云南边界。经当地各族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使田七由*变为人工繁殖和栽培。
田七是广西一种名贵特产,具补益、强壮、散阏、止血、定痛、消肿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把它称为“金不换”,并在《本草纲目》中说: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以人参之味”,有“止血、散自、定痛”之功,可治“金刀箭伤,跌扑仗疮血出不止”,亦可主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大伤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血多、男女赤眼、无名痛肿、虎咬虫伤”等。清代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对田七的药用也作了具体的评述:“南方阳气上浮,而阴气凝于下,故所产多有益于血阴者。有草名三七,三桠,七叶,其根如萝卜,为治血之上药。刀斧伤、血方喷流,发其屑糁之立止。孕妇产前、产后,皆可服,盖其性能去瘀而生新,故产前服之可生血,产后服之可去瘀“。清代赵子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说:“人参补气*,三七补血*,味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珍贵者”。现代医学实践也证明,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化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等作用显著。而甾醇和胡萝卜甙能*脂;黄酮类化合物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有效成分。因此,食用田七,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无病者食用田七,也能收到渲补强壮的效果,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预防效果赤十分显著。
田七可药用或用保健。药用时,田七叶捣烂敷治无名肿痛、恶疮;田七粉调酒,敷于疮疽,散血消肿,疗效显著;田七花哂干泡水作茶,可治高血压、头昏目眩和急性鼻喉炎;可补气活血,补血强身、生瘀生新。民间常用熟田七炖鸡汤,是妇女产后服用的良好补品。“田七炖全鸡”则是广西*的传统佳肴,不但风味别具一格,而且可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用熟田七泡的酒,名曰“田七大补酒”,是广西*的传统保健饮料,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很高的声誉。适量饮用可补血提气、舒筋活络、增强体质。
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叶子左右分生,顶开黄小花,形如蒲公英。有横卧纺锤形内质根,根状茎短或长,内质和根状茎均可食用或药用。但田七又是一种娇生惯养的植物。喜明畏光,宜生于夏凉冬暖、年温差小的高度为800 ~ 900米左右的山坡上。还要求山坡不高不低,坡度10 ~ 20度之间,土壤是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尽管田七如此挑肥拣瘦,但种田七的药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了一套栽培田七的经验。他们根据田七的生长特性,选择良好地域开辟田七园,并在田七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天面搭上棚架,架上铺上蕨草,以调查节光亮度,促进田七的生长,另外,为了减少山鼠偷吃田七,种七人还常常在园中养猫养狗予以防范。历经了多年的精心护理,才能获得丰收。种田七需要下一番苦心,加工田七也十分讲究方法。种七人把田七挖取回来后,即进行冲洗,剪去须根(须根亦可食用),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边晒边搓,待根块搓晒七八成干后,改用小木板逐一进行揉搓,直至田七表面结实光滑,全部干爽即可。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烤,温度以35C适宜,并经常翻动,边烤边搓,中间不能停火,以免因温度突然降低而出现“回汗”,影响产品质量。加工出来的田七,以颗大,且头大尾尖,毛根痕多、身滑坚实、外皮灰黑色、断面棕黑色者良好。因此,田七的等级质量常以每市斤有多少头来评定。即每500克20只称20头,40只称40头,300只以上无头数。每500克头数越少质量越好,头数越多质量越差。
广西自古至今都是我国田七的主要产区。早在明清时期,广西人工栽培的田一就久负盛名。赵翼《檐曝杂记》中说:田七“种于天保之陇峒,暮峒,亦伐木蔽之,不许见天日”。金共在《广西通志》中也载:“金不换(田七之雅称),出土州俱出,木本,生于石罅,高不过尺,叶厚开三叉,性凉味苦,筋骨闪挫、热酒浓磨,敷之立愈。其治喉牙,功齐枯槛”。《归顺直隶州志》说:“三七……以田州者为*良,今苗裔尽迁于州属之茶劳南坡一带地方矣”。解放后,广西田七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均居*茅。主要产地有百色、田东、田阳、靖西、德保等县市。其中田七发展*快、产量*高、质量好的是靖西县,素有“田七之乡”的称誉。这里所产的田七,休重皮细、个大坚实、不空心、不泡心,有“铜皮铁心”之称,*负盛名。
(广西特产网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