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名茶良好——凌云白毫茶
凌云白毫是广西传统名茶中的良好,因叶面披满洁白晶莹的毫毛而得名。此茶主产于桂西凌云、乐业两县,其中以凌云县玉洪乡出产*多,品质良好。据《凌云县志》记载:凌云白毫自古有之,玉洪乡产出颇多。
凌云白毫早在乾隆年间就负盛名,上世纪30年代就远销港澳地区;50年代出口阿尔及利亚、爱尔兰、摩洛哥、西德、日本等国。60年代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前来我国访问。相传他访问期间曾经提起凌云白毫。访问结束时,有关部门把凌云白毫作为礼品赠送给哈桑二世。国王视为珍品,平时舍不得品饮,只有在召开国务会议时才拿出来与大臣们共同鉴赏。
言归正传,凌云白毫在上世纪70年代便被列为全国名茶,但是它的产量一直非常低,直到80年代末期才达到2.5万公斤。由于凌云白毫历史悠久,品质优异,风格*,质量稳定,求茗者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自古道:高山出名茶。凌云白毫就出自青龙山麓北边,这里海拔1100-1300米,年平均气温为19.5~23°C,年平均雨量为1700~1800毫米,相对湿度为80%。境内山岭重叠,峰峦起伏,蜿蜒数百里。山上树高林密,山泉遍布,溪流纵横,土壤肥沃,日照稀疏,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冬暖夏凉,罕见霜雪,气温温和潮湿,终年云雾缭绕,春夏更是“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极好的客观条件。
优良的茶种是凌云白毫品质优异的主要因素。凌云白毫品种*,属乔木大叶种类,据《广西通鉴》记载:“凌云白毫,茶树高二丈许,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叶,较薄,而背有白色绒毛,*。”至今在青龙山一带还保存有大量的*大茶树,树高7米有余,树干多为碗口粗,大者有桶粗,采芽要攀梯而摘。其芽十分肥壮,每斤毛茶只用10000多外芽叶。芽色灰白,满披茸毛,甚至新梢第三、四片叶的茸毛还很显露,叶质柔软,嫩茎长而粗大,内含物质十分丰富,如蛋白质、氨基酸、芳香油、茶多酚及其他水浸出物含量也很高,是制作*绿茶的*原料。
凌云白毫不但条索肥壮匀称,茸毛晶莹洁白,香气清爽浓烈,滋味鲜醇回甜,汤色嫩黄清澈,而且特耐冲泡,一杯白毫茶泡饮四、五次其味不减,其渣放置数日余香犹存。它之所以具有如此优异的品质,还与其精湛的采制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年惊蛰以后,茶芽竞相迸发,葱翠满坡,清香四溢。清明前后更是采叶制茶的黄金时节。白毫的品质以清明至谷雨阶段所采制的为好,清明前3-4天的良好。特别是清明这一天采制的白毫,泡于杯中,叶柄朝下,芽头向上,渐渐下沉,*后竖立于杯中,犹如破土的春笋,令人未品就感妙趣横生。采叶也十分讲究,制作*白毫的鲜叶要以初展的幼芽为主,一级白毫以一芽一叶为主;二级白毫的鲜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在制作时更是独具匠心:摊放时间较长,杀青程度偏重,小火长时,多次慢抛炒干。这就有利于芽叶内含物质的大量形成和转化,尤其是促使茎中香气物质大量形成,并通过湿度梯度输入叶片中,从而增加茶业的香气,增进滋味,同时也有利于保毫、保条和保持固有的翠绿汤色。凌云白毫的制作工艺如下:
原料:芽叶。
工艺:四道。
(1) 杀青。
(2) 揉捻。
(3) 炒二青。
(4) 炒三青。
特色:叶芽肥壮,条索匀称,遍体白毫,形似银针,茶叶特耐冲泡,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爽甘美,清香醇厚持久。
原料:芽叶。
工艺:四道。
(1) 杀青。
(2) 揉捻。
(3) 炒二青。
(4) 炒三青。
特色:叶芽肥壮,条索匀称,遍体白毫,形似银针,茶叶特耐冲泡,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爽甘美,清香醇厚持久。
(广西特产网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