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红山上,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建于7世纪,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文成公主而建,是世界上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布达拉宫是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曾官学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宫内珍藏8座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布达拉宫面向南,按位置和功能分为三区,分别是宫殿区、宫城区、花园区。布达拉宫建于7世纪,9世纪毁于兵火。1645年开始重建,历时50年完成。此后历代继续扩建。20世纪30年代十三世大规模修缮增建,形成现在的规模。1988—1994年再次大规模修缮。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108函2500余卷经书;特别是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