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遗产。“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柳编的主要材料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湖北、山东,安徽(另外河南也盛产柳编)。2008年6月7日,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有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分布产地柳编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黄淮海地区。详细地名如下: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程河镇、朱集镇、双沟镇。山东省临沭县、郯城县、莒南县、博兴县、曹县[4]、莱州。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曹集镇、郜台乡。柳编制品柳编制品柳编、条编、草编工艺,作为商品生产行业,已纳入较高的工艺美术品范畴。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