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延长整个结构系统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满足预期的防震要求。建筑减震(结构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部分(如支撑、剪切墙、连接或连接)设置能耗装置,通过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性塑性(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消耗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减少主结构的地震反应,避免结构损坏或坍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云南省是我国地震频发的省份,也是建筑减震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省份。根据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隔震技术的发现,周福林始于1976年唐山地震现场调查的灵感。唐山地震后的第三天,他发现两栋四层砖楼矗立在被毁的废墟中,只沿着地面滑动了约0.4米,因为墙下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毡让建筑逃脱了灾难。“如果只对建筑物进行硬抗地震,可以使房屋变得柔软,使房屋在地震时灵活滑动。”周福林从滑动的房子里找到了灵感。然后出国留学,1982年与导师进行了隔震房地震平台模拟试验——将安装隔震层的四层建筑模型放在振动平台上,发现不隔震房屋遭受强震,隔震房屋可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周福林带着新的隔震减震技术回国。1993年,他在广东省汕头市建造了中国率先一座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房屋,这也是当年世界上比较高的隔震房屋。在台湾海峡第二年6.4级地震的影响下,隔震建筑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摆动,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无损坏,只是轻微摆动。为此,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汕头召开了国际会议,将该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称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减隔震之比较北京新机场比较大的隔震建筑地下是北京新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列车会影响航站楼。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采用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1232个橡胶隔震支架和弹性滑板支架,大大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新技术将有效减少底部轨道振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