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距拉杆的间隔,直线段不大于7m,曲线内不大于3m。检查标准:用小锤敲击扣件检查.⒁轨枕间距轨枕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运输线路及综采支架运输线路过渡轨枕设计间距为400mm,中间轨枕设计间距为700mm,误差±50mm!轨枕与轨道垂直,水平巷道拐弯处轨枕间距不大于500mm.检查标准:盒尺测量.⒁轨枕间距轨枕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运输线路及综采支架运输线路过渡轨枕设计间距为400mm,中间轨枕设计间距为700mm,误差±50mm!
检查标准:每组道岔量2处,盒尺测量.⑽护轨零件齐全,安装牢固,无松动、失效现象,心轨与护轨工作边中心相对(垂直)偏差±50mm.检查标准:小锤敲击,钢板尺测量.⑾撤岔心轨、冀轨垂直磨损不超过7mm,铆钉无松动,焊逢无裂纹!检查标准:心轨在顶面宽35处测量,翼轨量喉部!⑿滑床板:应与尖轨低面贴合其间隙不超过2mm!检查标准:用塞尺检查全部滑床板!⒀基本轨与连接轨:垂直磨损不大于7mm。检查标准:用卡尺(卡钳)测量!
检查标准:用塞尺检查,用小锤敲击!⑿轨枕间距轨枕间距符合设计要求,过渡轨枕设计间距为400mm,中间轨枕设计间距为800mm,误差±50mm.轨枕与轨道垂直,水平巷道拐弯处轨枕间距不大于500mm。检查标准:盒尺测量!⒀捣固道碴捣固坚实,无空板、吊板(轨底与轨枕间隙大于2mm者为吊板)!检查标准:目测、锤击、脚踩有松动者为空板、吊板!⒁路基路基:无严重塌坡、地鼓、沉降现象。⒂道床道碴材质和粒度符合标准:道床严禁硬化,道碴厚度井下不小于100mm(个别底板突出处不小于50mm),地面不小于150mm,道床整洁,道碴不埋没轨枕面,对道床应经常清理,应无杂物、无浮煤、无积水!
[2]GJ-3型轨道检测系统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惯性基准测量技术的运用,通过使用组合式元器件,开创了GJ-3型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系统。实现了高低、水平、三角坑、车体垂直和水平加速度项目实时检测,以检测波形和数值超限方式实时输出检测结果。实现了轨道几何超限计算机自动判别的功能,从而结束了长期采用人工判别超限的方式.GJ-4型轨道检测系统20世纪90年代,激光、陀螺、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滤波等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检测设备可靠性,降低GJ-3型轨道检测系统分离元器件稳定性差的缺点,积极吸收国外捷联式检测的优点,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开发研制了GJ-4型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在原有GJ-3型检测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轨距、轨向、超高、曲线半径等检测项目。
静态检查静态检查指在没有车轮荷载作用时,用人工或轻型测量小车对线路进行的检查。主要包括轨距、水平、前后高低、方向、空吊板、钢轨接头、防爬设备、联结零件、轨枕及道口设备等检查!线路静态检查是各工务段、车间、工区对线路进行检查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工务段段长、副段长、指导主任、检测监控车间主任、线路车间主任和线路工长应定期检测线路、道岔和其他线路设备,并重点检测薄弱处所![1]动态检测线路动态检测是在列车车轮荷载作用下通过添乘仪、车载式线路检查仪、轨道检查车等设备对线路进行的检测!
我们推荐轨道工程检测标准
正宗轨道工程检测标准
轨枕腐朽、损坏、断裂至不起作用为失效。⑾接头方式接头应采用悬接:直线段应对接,相对错距不大于50mm;曲线段的斜井绞车道应错接,相对错距不小于2m!检查标准:盒尺测量!⑿扣件鱼尾板、螺栓、弹簧垫与轨型配套,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数量齐全、密贴、紧固有效.轨距拉杆的间隔,直线段不大于7m,曲线内不大于2m.检查标准:用小锤敲击扣件检查。⑿扣件鱼尾板、螺栓、弹簧垫与轨型配套,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数量齐全、密贴、紧固有效!
车辆突出部分与巷道两侧距离不小于0!3m.4信号硐室轨道上、下车场必须设信号硐室兼做躲避硐,且照明充足.二轨道及道岔安装使用标准1主要运输线路轨道质量标准⑴轨道中心线单轨中心线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大于设计值±50㎜;双轨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设计要求,不大于设计值的20mm,双轨的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移不大于50mm。检查标准:井下以巷道中心线进行选点挂线检查!⑵坡度与标高轨面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为±50mm,坡度误差50米内不超过1/1000,即50米内高度差不超过50mm(包括倾斜巷道的绞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