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古时期,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祈年祭祀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对天地与祖先心怀敬畏,深信天地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与祖先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的一切皆来自于天地与祖先的恩赐。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月盈则亏,日午则偏,一切皆有天道秩序;万物虽长于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当午夜交正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热闹!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年节,即今所称的“春节”,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年节是中国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中国人热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年”的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故此期间的活动主题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展开!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古滇过年活动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七不行刑的风俗.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一名在《风土记》中有收录,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