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一名在《风土记》中有收录,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称“年节”.夏历(农历)以“朔望月相”为周期,用以纪月,“阴历正月初一”历史上被称为“元旦”。现代人们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我们推荐春节过年游乐项目
“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干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活动达于顶峰.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拜岁神、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过年游乐项目
早在上古时期,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祈年祭祀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对天地与祖先心怀敬畏,深信天地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与祖先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的一切皆来自于天地与祖先的恩赐!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月盈则亏,日午则偏,一切皆有天道秩序;万物虽长于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