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玉米糊为什么要放碱生活中常有些人在煮白米粥时,抓些碱放在粥里,大食堂的厨师尤其喜欢这样做.一方面图熟得快,另一方面加碱后煮出来的粥更加黏稠好吃,口感又好!但是,他们并不晓得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米(大米、小米)中较为宝贵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维生素BB2是人们很易缺乏的维生素,它们在中性和酸性环境中对热较稳定,而在碱性溶液中对热极不稳定,如在PH7的环境(即碱性环境)加热,能使大部分或全部维生素B1受到破坏,失去活性!
初期症状包括慵懒无力、食欲不振、唇部干裂、舌头红肿疼痛等.如病情持续发展,会使在日光下的皮肤发生皮炎,脸部、手脚皮肤将出现发红、长水泡、脱皮、褐色素沉淀、粗糙及生皱纹等症状!为避免这种情况,较好的方法是在玉米食品中加点碱,即在煮玉米查粥、玉米面糊糊、做窝头时,适量放些碱。这样就可以使玉米中的结合型烟酸释放出来,变成游离型烟酸,加碱的玉米食品一般烟酸释放率可达37%~43%,并且还能保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对营养很有好处!
正宗陕西玉米糊
八九岁时,母亲磨粉就让我“挂在磨档上”帮忙,直到大队办了加工厂!母亲做事有计划,磨一次,吃个十天八天,不管愿不愿意,每次磨两三个小时。小小的我,看到母亲擦磨子扫簸箕,知道烦人的事到了。刚开始我磨粉的样子,就是杨绛先生笔下的“狗犁田”!动作生硬,一点不自然,小手抓不住,滑来滑去.小脚随身体一拽一推,在地面上前后乱踩,总是不得要领,跟不上节奏!母亲动作娴熟,不疾不徐。扫净磨盘,放好簸箕,架上磨档,磨眼边玉米或小麦围成弯弯月牙型。
找陕西玉米糊
右手握一根铅笔那么粗,伸手够得着磨盘,前面育有弯头的竹条,我们叫它“下磨条儿”!站到我左边推拉起来,石磨转个两三圈,竹条儿动一下,“勾”一点滚到磨眼里,勾掉一个月牙,又做一个.我手握磨裆,力气微乎其微,也许能平衡一下,也许是母亲锻炼我的耐力。磨好的粉,很少单独做糊,菜糊红薯糊南瓜糊较多.和着做节约粮食,吃的时间长。上小学时,我的中餐就是一碗菜糊。碗是爸爸修牯牛背水库吃饭的搪瓷碗,没有盖子,用手帕兜着,四角对结起来拎到学校,中午到校边同桌家,热锅洞里温上一会,送到肚子里,每天如此。
玉米糊,儿时的记忆,离家三十多年再没吃过!做好玉米糊,自觉稀罕,晒到朋友圈.好友见了:“不想吃,小时候吃怕了!”我笑道:“我不怕吃糊,就怕磨粉”,这是真话。小时候,管它什么玉米糊、小麦糊、南瓜糊、红薯糊、各种各样的菜糊,能填饱肚子就是好糊.烦人的是,吃糊要磨粉,见到磨粉我就烦躁!小山村里旱地多水田少,大集体年代,每家每户分到的稻子微乎其微,主要口粮玉米、小麦、红薯等旱地作物!当时没有粮食加工厂,想吃它们,用磨子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