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变生产力,在深刻影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必然深刻影响人类精神世界,催生新的美学和新的审美接受!这一逻辑脉络像一道历史延长线,从久远的艺术史上空划过,切入到当今艺术生产和艺术表达的肌体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当今时代勃然兴起的各种数字艺术和跨媒介艺术形式以及相应的创作群体的涌现,比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音乐、人工智能绘画等等新的艺术创造方式对人类想象力的开拓,比如数字影像技术对戏剧舞台空间和电视节目形态的重塑,新兴技术/新媒介技术对于文艺生产产业链价值的延展……可以说,今天的文艺创作已经无法脱离新的媒介技术的语境,如鱼在水中一样日益打上了浓厚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共生的烙印!
“文质”之辩也就是形式/技巧/手段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孔子的传世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古远,但却是对此再好不过的凝练阐释;具体到当下的科技变革时代的文艺创作,则“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是为了“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而不能搞成以文代质的“买椟还珠”!
找广州市番禺区文艺创作
没有扎实内容和内在价值的声光电的数字演绎,只能成为无意义的技术展演;没有深刻的基于人性和人类历史的人文体验,人工智能对于艺术创作边界的冲击,在片刻惊艳之后,往往只成为由机器算法的无灵魂的文字游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技术愿景深刻影响艺术世界的趋势面前,张扬“人”的主体性和人文价值,并不是空洞的宣称!人机共舞的时代,不应滑向机器对人的吞噬!先进技术的使用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解放,但是仍须回到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命题: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大脑“仓库”里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创作质量的高低!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的创作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实践中得来的.阅读是创作的基础。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有更多的创作灵感,使作品更富文采与美感.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在不知不觉的读书中储存起来,创作时它们会跳出来供你使用!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创作的成功之路。思考是创作的升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推荐广州市番禺区文艺创作
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提醒我们,对这种文艺创作生态的改变,我们必须采取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因为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守正”和“跟上时代”的题中之义!要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北宋文学家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足以说明积累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艺工作者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美好的内心世界,应该鼓励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和色彩,适时表达出来,说真话诉真情,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文艺作品能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环境对于艺术生产和审美接受的深刻影响,而走向一种“技术中心”的文艺创作观念,走向炫技式的手段应用和技术堆砌,走向算法宰制下的只见“比特”不见人民.这里需要强调新技术环境下文艺创作的两个辩证:“文质”之辩和“体用”之辩.
新技术环境对文艺形式和文艺空间开拓的促进,是一部一再奏响的历史进行曲:造纸、印刷、照相、电影电视的诞生催生了无尽的艺术潜能释放,并相应形塑了新的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类型。法国媒介学家德布雷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考察技术领域迭代变迁与宗教意识形态、艺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指出“通过将造型语言的发展同物理载体、散播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它可以革新我们对现代艺术的理解”。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对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的划时代影响,绝不是艺术史变迁的外部视角和附加因素,而是内在的基础变量!